最近在台灣,引起熱議的課題很多,包含恐怖情人、性別歧視言論等。我瀏覽一些新聞報導、臉書轉載的評論,感覺這些事情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性別平等教育的匱乏。
在過去,我們的社會在教導男生不能柔弱、要成為家庭的支柱,而相對的女性應該溫柔敦厚,接受男性的追求等。我們有意無意地,把這個社會的人們分成兩組,並遵守組別的規範。於是呢,許多男性認為自己在捷運張開大腿坐著是沒問題的,哪怕造成了別人的困擾。而許多女性總在言行舉止上都得小心翼翼,避免被人認為是妓女,甚至造成家人親友的困擾。更嚴重一些,可能面臨丈夫或男友不合理的要求及對待。幸運一些的,也許能借助法律或其他資源,脫離困境。如果運氣比較糟糕,雙方無法找到合適的相處方式,終究造成悲劇。
與此同時,男性也因為背負著社會期待,無法示弱,得獨自面對挫折。而許多男性沒學過如何與女性互動,只能憑著自身的想像或者經驗,去討好女性或者控制女性。也因為他們沒學過,所以相處失敗的時候他們會更加挫折,那些失落的感覺轉化成了更深的恨意及更強烈的控制手段,最後產生悲劇。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性別平等教育,我們應打破那些僵化的現象,讓人們可以成為自己,而非被定義的性別:男性、女性。拋開性別的框架,我們可以擁抱真實的自己,也真正認識他人。我們不需要「女生說不就是要」、「男生就是要man」之類的迷思,也不期望有人會藉由性別刻板印象去攻擊或傷害他人。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性別友善的社會,讓每種樣子都能夠被認同。
當然,我們不只是要學會尊重多元,也得學會貼近自己的感受。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為自己的感受負責,於是把自己的期待加註在別人身上,運用各種手段去控制別人。前些時候,大家掛在嘴邊的情緒勒索便是其中一種控制。於是父母孩子、伴侶配偶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大家深怕不被認同,於是自願被另一方牢牢地控制。而控制人的那一方,如果沒有察覺自己的問題,就只能重複地在他人身上尋求滿足,甚至不惜傷害對方。萬一受到反撲,他們會逃避自己的責任,同時指責對方(受害者)沒滿足他們的期待。
逃避,其實是每一個人都會做的事。那並不可恥,因為逃避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至少可以不讓自己那麼痛苦。只是我們不可能一直逃避下去,總有一天得面對自己的陰暗面,看見自己的脆弱。這條路不好走,我也在匍匐前進,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
期待有那麼一天,我們都能自在地與自己相處,不會受到性別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