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高校制服戀物論》
作者:劉揚銘 撰文,史旺基攝影
出版社:沐風文化
這本書是在今年台北書展買的,略略翻了一下,都是女高中生的制服美圖,但我還是買下了。這幾天翻閱的時候,了解到作者不過就是異性戀男生,當然找的、看的都是制服美少女呀,男生當然不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嗯哼,男高中生也很迷人的好嗎?半敞的制服透露出裡面的黑色(或白色背心),頸項的汗珠,是夏日炎炎的清涼美景……啊,扯遠了。
雖然書中圖片都是制服美少女,但裡頭還是認真討論了制服的議題、整理了相關資料。曾經台灣也是全國統一制服,1984年政府放寬制服的規定,1987年解除戒嚴,學生制服從這段時期開始才有很大的改變。各校開始設計新制服,在2008年的時候甚至出現師生共同投票選出校服的活動。回過頭來看,馬來西亞的校服還是基本款,華人獨立中學的校服大體一樣,有些會在小細節稍微變化。當馬來西亞的學生來到台灣,在大學的制服日經歷小小的震撼——「制服原來可以這麼多樣化」。
制服有其社會意義,當我們在某個團體,穿上特定的服裝,就把自己跟團體緊緊的結合在一起。我們跟這個團體的成員們獲得了某些地位、階級、立場等,但我們也得扮演這個團體應有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得裝模作樣(承認吧,很多人本來的個性就是跟團體有差異呀)。但即便脫下制服,這個團體還是會限制我們的行為舉止。
制服帶給人們一些安全感(我跟這些人是同一國的),但有時候也賦予其他的意義。以學校的制服來說,它顯現的是青春、忌性。國高中的孩子們,在古代已經是可以結婚生子的年齡,可是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認為青少年得經歷長時間的教育,才算得上成人、才能結婚生小孩、為國家貢獻。所以青少年是不能發生性行為的,但有趣的是學校制服跟護士服、醫師袍、警服等,是成人動作片的重要元素,我們在片子裡幻想自己與穿上制服的那人逾越了道德的界限,享受愉悅。
中學制服也有一些特色,這時段的學生「處在大人和小孩的中間,第一次體會到煩惱和猶豫,第一次真正喜歡另一個人。因為還不清楚這世界的規矩,也不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我們常常感到尷尬或彆扭,對所有不理解的事情都充滿怒氣,卻也讓清純年代的情感更真實純粹。青春能夠盡情放縱。我們大聲笑、盡情哭,全力去喜歡喜歡的人,徹底去痛恨討厭的人,就算是把時間花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因為青春的特權就是擁有浪費的大義名分。」(摘自第105頁)
比起進入社會的成人,這時期學生所展現的情感顯得真實,也更徹底,同時也帶著稚嫩的特色。有些校園片子(例如《我的自由年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販賣的就是逝去的青春時光,以及未被磨礪的情感。穿在學生身上的制服,是顯得情感豐富的。制服是學校(或社會)給予學子的規範,但青春氣盛的學子不會都乖乖地接受。有些走得比較快,爭取更寬鬆的制服規定(例如2010年台南女中爭取穿褲的集體脫褲行動),有些則是在制服上展現小小的變化,例如折袖子、改裙子、訂做褲子等,展現學生們反抗體制的各種努力。
許多人衣櫃裡可能還保留著中學制服,因為它記載了過去的回憶、感情、憤怒等。我們在社會翻滾已久,但很多人還是懷念那時候的青春與放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