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馬來西亞人在臺灣同志遊行




  上週六的臺灣同志遊行,有四個馬來西亞團體一起走:Mamak檔—大馬旅台同志會大馬青年 Youth of Malaysia酷馬 MYQueerLife Under Umbrella。今年的臺灣同志遊行是第22屆,我一共參與了18次,其中一次因疫情改成線上。很多人對我在遊行隊伍中舉起馬來西亞國旗有些印象,但我不是第一次參加同志遊行就舉起國旗,真正以馬來西亞團體名義報名,在隊伍中舉起國旗是在2011年的時候。

  那一年,真愛聯盟(還不是護家盟)抨擊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他們認為性別平等教育在教小孩同性戀,在網路上散佈謠言,抨擊性平教育綱要與教師參考手冊。那一年的暑假,教育部舉辦了八場公聽會,中部、南部的戰況慘烈,不少性別平等社群的朋友參與公聽會,但保守的宗教團體號召更多人以師長為名出席公聽會,正反兩方的衝突影片在網路流傳開來。那時候我跟幾位夥伴也有參與台北場的公聽會,希望為性別平等教育做些什麼。

  同樣的也是在2011年,馬來西亞乾淨選舉聯盟在7月9日舉辦第二場集會,提出八大訴求抨擊選舉制度的不公。在集會的前幾週,馬來西亞政府處處為難淨選盟,使得民眾更加憤怒。集會當日,全球有接近30個城市(包含台北)的馬來西亞遊子,舉辦聲援集會。在台北的聲援集會上,我以同志身份現身出櫃,批評馬來西亞政府,那時候許多老朋友看到我這樣也嚇了一跳。

  我想,應該是那時候開始了「馬來西亞在台同志」的身份認同,我也是在那一年以馬來西亞人名義報名了同志遊行。2011年的遊行除了我也有人以馬來西亞名義報名,只是我不太確定另外兩組人到底是誰。之後的每一年,我幾乎都有以馬來西亞的名義參與報名,只有2015、2018這兩年沒有。自2020年起,因為成立了 Mamak檔-大馬旅台同志會,所以這幾年固定都用這團體名義報名參與。

  其實我不是第一組報名臺灣同志遊行的馬來西亞團體,在2008年已經有一組團體前來參與,那時候我也有幸與他們合照。這兩天翻閱《為改變而走:臺灣同志遊行走過的21年》 附錄的名單,終於找到他們的名字—— LPG Malaysia。

  LPG Malaysia的全名是 Leadership Program for Gays,於1998年成立的男同志培力社團,向男同志社群推廣健康、快樂、正向的生活方式,他們舉辦多場活動如聚會、派對、運動會等。2002年起與新加坡同志團體共同舉辦海峽運動會(The Straits Games,簡稱TSG),這項運動盛事連續舉辦二十年,於多個亞洲國家舉辦,如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台灣、香港、菲律賓、中國、印尼、越南、柬埔寨等。2008年的時候他們組團前來參加臺灣同志遊行, 次年(2009)更在臺灣舉辦第八屆的TSG。可惜那時候我有眼不識泰山,沒有跟他們保持聯繫,真是失敬。

  這十多年來,我跟一群夥伴帶著馬來西亞國旗、手舉牌參與同志遊行,在路上不斷遇到同鄉,一句「Malaysia Boleh!」就辨識出彼此的身份。除了遊行群眾,其實也有不少馬來西亞人參與遊行志工,這都是他們之後分享我才知道的。主辦遊行的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其中一名成員Christina來自馬來西亞,她跟我說去年的非正式統計,遊行志工9大組別中,馬來西亞志工就遍布了8組。所以參與同志遊行的馬來西亞人,一定會比我們想像的多。

  有時候我也在想,為什麼年復一年都會在臺灣同志遊行舉起馬來西亞國旗,最近我想到的答案是——「歸屬感」。來參加同志遊行的馬來西亞人,有在台唸書工作的,也有來台旅遊的。旅台大馬人可以跟著自己的朋友、或者參與的社團一起走,但也會有許多人是沒有參與任何團體的。在遊行中舉起輝煌條紋,會讓同鄉有一種熟悉感——「原來這裡也有自己人呀」。有的會興奮地高呼,有的會興高采烈跟我們還有國旗合照,有的會一起走,甚至有的會跟我們聊聊自己的生活。對於國家的期待、多元性別的身份與生活,讓我們有更多的話題可以分享。

  我還記得,有男同志在隊伍中看到馬來西亞國旗便流下淚來,之後在男同志網站抒發心情。在上週五的跨性別遊行,有一位跨性別朋友看到我們國旗便向我們靠近,沿路一直看著我們。後來她鼓起勇氣跟我們相認,我們一路上便聊著她的生活,還有那僵化的二元分類。遊行後我們開心地拍照,她自己靜悄悄地離開現場,可惜那時候沒留下聯絡方式,期待有一天我們可以再相逢,聊聊更多。

  在臺灣舉起輝煌條紋,當然對馬來西亞同志處境不會有直接影響。但因為我們認識這面旗子,在異地的彼此會自動地靠過來,然後我們會發現自己不是孤獨的,甚至可以認識到不同位置的夥伴。我們一起互相加油,一起驕傲前行,這是旗子給我們的歸屬感,也是凝聚我們的力量。

 

 

根據主辦單位的資料,歷年有報名參加臺灣同志遊行的馬來西亞團體:
·2008年 [藍] LPG Malaysia 馬來西亞同志團體
·2011年 [橙] PLU Malaysia、[橙] 大馬關心同志團體、 [綠] 馬來西亞
·2012年 [黃] V R Malaysian
·2013年 [藍] V R Malaysian
·2014年 [藍] V R Malaysian
·2016年 [橙] V R Malaysian!
·2017年 [黃] PLU(People like Us)
·2019年 [黃] Orang Macam Kita(People Like Us)
·2020年 [紅] Mamak檔-大馬旅台同志團體、[紅] 大馬青年
·2022年 [紅] Mamak檔-大馬旅台同志會
·2023年 [橙] mamak檔-大馬旅台同志會
·2024年 [黃] Mamak檔-大馬旅台同志會、[黃] 酷馬MYQueer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1986年的《孽子》




  昨天下午,參加酷兒影展神秘場:《孽子》數位修復版。1983年白先勇將原本連載於報刊雜誌的作品集結成《孽子》一書出版,這是台灣同志文學史上很重要的一部作品,後來也改編成影視作品。

  許多人看過的是2003年改編的連續劇版本,或者是2014年、2020年改編的舞台劇,但《孽子》早在1986年就改編成電影了,我也買過這部電影的VCD,在小小的筆電欣賞本片。前些時候聽朋友說《孽子》的數位修復版也會在酷兒影展播放,於是馬上訂票。

  《孽子》1986年電影版我已經看過幾次,在電影院大螢幕欣賞還是第一次。這部電影的主要演員有孫越(飾演楊金海)、邵昕(飾演李青)、李黛玲(飾演李曼華)、管管(飾演李青的父親)、姜厚任 (飾演龍子)等。值得一提的是,演員楊麗音也在片子裡飾演一角,那就是老鼠哥哥烏鴉的情婦。

  電影上映時,台灣仍未解嚴。今天我們可以在電影院看到沒有刪減的情慾畫面,但接近40年前的台灣不是這樣的。電影放映後,導演虞戡平跟觀眾分享了當年經過。

  由於《孽子》是部長篇小說,要改編成電影一定得取捨,像是電影中的楊媽就是原著中的楊教頭、傅老爺子(其實還有郭老)融合在一起。後來導演又加上曼姨這個角色,讓楊媽、曼姨、還有原著的李青、小玉、吳敏、老鼠四人組成無血緣的溫馨家庭。

  找演員也是個挑戰,像是導演原本想找尊龍,但是那時候尊龍價碼太貴,請不起。後來才找到姜厚任飾演。又例如小玉,導演找了很多年輕演員,都沒有合適的,後來是田威威陪朋友試鏡時,導演便覺得她的氣質很合適,請她來演。在幕後部分,導演也有請當時在美國唸書的李安,協助拍攝紐約的畫面,才能剪進電影裡。

  在送審的時候,試映上有各部會代表與會,如果有不妥的鏡頭委員就會按鈴,那段畫面就要刪掉。比較情慾的鏡頭就會聽到鈴聲此起彼落,於是這部電影一共挨了21刀。有哪些畫面被刪掉了呢?導演還記得的是像片頭實驗室的那一場,我們後來僅能由晃動的試管,推測李青與人在實驗室發生性行為。又例如公園裡,阿青初遇龍子,兩人後來到旅館開房間。在旅館溫存後,龍子其實有把地址給了阿青,所以後來阿青才會去到龍子的家。阿青和龍子在gay bar藍天使再次相遇,打烊後兩人共同淋雨離開。兩人在龍子豪宅浴室裡共浴的畫面也被剪掉,觀眾只看到他們事後穿著浴袍喝茶的樣子。

  上映的第一天,其實各戲院播放的版本是「導演全見版」,不是「受審刪減版」,票房告捷。可是當天晚上政府派人搜走各戲院的拷貝,使得《孽子》停止上映兩三天。等《孽子》恢復上映的時候,已經全部變成刪減版的樣子了,於是票房下滑,媒體也開始有批評的聲音。所以說上映首日的觀眾非常幸運,可以看到全見版。目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也在努力尋找原始版本進行修復,期待有一天,我們也可以跟38年前首映日的觀眾一樣,可以看到孽子的「導演全見版」。 

 

電影《孽子》主題曲——《哦!你也在這裡》
演唱:徐仲薇、孫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0CArIWuC4
 
 
經典畫面,我好喜歡曼姨劈裡啪啦罵李父的這一場戲: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從今以後》,我是「家人」還是「其他人」?




  今天晚上酷兒影展的台北閉幕式,播放的影片是《從今以後》,一部敘述香港女同志的電影,導演是楊曜愷,他的前作有《我愛斷背衫》、《叔·叔》等等。

  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聯想到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多年前拍攝過的短片《其它人》,敘述中老年女同志在伴侶離開後,在葬禮中被視為親友以外的「其它人」,那時候的台灣尚未將同性婚姻合法化。

  《從今以後》電影中,Angie跟Pat是生活在一起三十年的伴侶,Pat 的家人跟Angie 也都很熟悉,像家人一樣來往。有一年的中秋節,Pat 突然離開,胡家也在有意無意之間與Angie變得生疏,他們在處理Pat的後事時,Angie 的主張往往被忽略,他們甚至想把Pat 的遺屋留為自家用。在同婚未合法的國度,許多生活多年的同性伴侶在意外後被迫處理各種法律上的問題。在法律上,他們是彼此的陌生人;可是在生活中,彼此是對方的摯愛,也是家人。

  這部電影取材自香港多對中老年女同志的故事,我們也看到在21世紀的香港,仍有許多女同志伴侶的感情不被正視,最多被家屬視為「姐妹」、「好朋友」。據導演的田野調查,現實會比電影更誇張,例如亡者離去後,親人住進亡者家中,換掉門鎖,使得亡者留下來的另一半不得其門而入。

  《從今以後》跟《叔·叔》一樣,步調較為緩慢,但也讓我們看見中老年同志的身影、現實的殘酷。我旁邊坐著一對金髮碧眼的女同,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雖然電影沒有讓我痛哭流涕,但我想劇情中描述的伴侶情感、社會歧視打動了她們。

  我前些時候買了《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改天要抽空來閱讀,了解更多香港女同志的情形。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為改變而走




  同志遊行前,到河神的丸子看展——「為改變而走:臺灣同志遊行走過的21年」。這是臺灣同志遊行的系列活動之一,展出遊行「時間軸」、「遊行路線」、「遊行隊伍組成」及「歷年主題海報」等内容。

  我到現場的時候店主賴正哲(也是同志運動的前輩)邀請我也一起聽講座。原來再過半小時,會有一班「灣島皇后彩虹觀光巴士」的乘客來訪。他們除了看展,阿哲也會給大家上一堂同志運動的歷史課。

  說起同志運動史,一般人都會聚焦在同性婚姻的奮鬥史,且以祁家威在1986年至法院請求公證為起點。阿哲則是以《女朋友》為台灣同運的起點,這是台灣第一個女同志團體「我們之間」出版的雙月刊。《女朋友》在1994年10月創刊的雜誌,發行共35期,於2003年4月停刊。《女朋友》的創刊也象徵著同志社群集結起來,開始倡議的起點。從這以後的三十年,阿哲介紹了臺灣同運史上幾個重大事件,例如首屆同志遊行、熱線的創立、同婚相關法案演變等。

  離開書店以前,我購買了《為改變而走:臺灣同志遊行走過的21年》紀念專刊,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展覽的內容。第二部分則是精彩文章,回顧歷屆遊行中的各種課題,例如遊行中的裸露、當政治人物來到同志遊行、性難民主題與社群的爭議等。第三部分則是遊行隊伍中的人們,除了LGBTQ,還有志工、同志父母、BDSMer、異性戀等。讀這本書就像回顧臺灣同志遊行二十一年的精華,我們會為參與者感動與喝彩。

  二十一年來,臺灣改變了不少,世界也改變了不少,改變持續發生,我們不必害怕,揚起彩虹旗,持續地走。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戀愛修課》——在愛的路上成長




  最近《戀愛修課》(Heartstopper) 第三季上線,剛好在誠品買了艾莉絲·歐斯曼(Alice Oseman)的原版漫畫,趕快翻來看。兩者相比,漫畫聚焦在查理(Charlie )和尼克(Nick) 的戀愛故事,連續劇豐富了各個配角的成長與掙扎,讓我們看到:「啊,原來你也有自己的人生議題要克服啊。」

  在第三季,查理要處理的是心理疾病,尼克開始煩惱大學生活與感情經營,艾兒(Elle )開始面臨社會對跨性別的不友善,無浪漫傾向的艾薩克(Isaac )要怎麼持續友情、達西(Darcy)在探索非二元性別的自我認同等。在漫畫我們看到尼克無微不至地照顧查理,成為查理最堅實的後盾,但他本人其實也有煩惱,也有脆弱的時候。萬聖節派對上,他穿著美國隊長的制服參與,實在帥氣。現場很多人、很熱鬧,可是查理不在身邊就是感到寂寞,直至兩人的好友徐陶(Tao Xu)坐在他身邊給他一個擁抱,他才忍不住哭了出來。

  這群青少年們何其有幸,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才能彼此相互支持。雖然說查理也有跟媽媽相處的問題,覺得媽媽管太多。但從我這個亞洲人的眼光來看,其實這個媽媽算不錯了,至少說話語氣不像我們刻板印象中的亞洲父母那麼霸道。在劇中,雖然母子間有過衝突,但後來他們也有把話說開,尋找和諧相處的方式。即便是在學校,也有阿賈伊(Mr. Ajayi )、Farouk等老師默默支持他們,他們不會因為多元性別而大驚小怪。阿賈伊老師甚至在衣服別上彩虹驕傲的徽章,表達對多元性別社群的支持。他也建議查理參選學生代表(Head Boy),因為老師們看到查理一路以來的努力,也希望這個校園可以更友善一些,可以鼓舞一些學生。

  我很喜歡劇中的一些片段,劇組是有訊息想帶給觀眾的。例如在尼克發現查理有厭食問題,又跟家人衝突時,可是身為男友的自己在遠方度假,無法回去陪伴。這時候黛安阿姨(Auntie Diane)走了過來,跟尼克談心,她告訴尼克查理需要幫助,也跟尼克說了可以協助的方式,像是陪伴傾聽、問問有需要幫忙什麼。因為愛情無法治療疾病,但尼克也有自己可以提供支持的方式。其中一集的片尾,還提醒觀眾若有進食障礙、情緒的需求,可以到指定網站求助。

  另一個片段是艾兒於電台受訪時的衝突。艾兒因畫作深受歡迎,在社群媒體大受歡迎,受邀到電台訪問。主持人忽略艾兒的創作,追問她關於女性主義與跨性別人士之爭,但年少的艾兒沒有心理準備,但她非常確定的是,創作過程中觸及女性認同,而跨性別是她身上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跨性別不是議題,我們也是人。」艾兒值得我們一個擁抱,身為跨性別,要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惡意(甚至有些惡意與誤解,是來自所謂的「盟友」),實在不容易。

  艾兒面臨的挑戰,還包括跟男友徐陶的親密關係。在跨年夜裡,兩人情不自禁,找了房間共度春宵。徐陶跟好友查理、艾薩克聊起性這件事的時候,也提到自己跟艾兒也在學習中,因為「做愛並不是完美無缺、輕鬆寫意的事。」我們很少在大眾媒體看到這樣的訊息,總以為濃情蜜意,共度良宵,成就一個愛情故事。實際上我們知道那只是童話故事,伴侶在性事上的磨合不是那麼簡單的。如果想知道更多性知識,我推薦英國的另一部連續劇《性愛自修室》(Sex Education) ,每個故事都在打開我們的視野。

  雖然我買了《戀愛修課》漫畫第一到第五冊,目前第六冊(也就是完結篇)還沒出版,所以連續劇也有可能會出現第四季。期待還可以繼續看到這一對粉紅冒泡的小情侶,特別是尼克是我心中的天菜。本來前面一、二季看起來尼克只是憨厚的肉壯男孩,但在第三季有更多暖男的表現,真是令人暈船啊!我也想要有這樣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