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我们/他们之间的分界线

投稿於: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05066


文:明越

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在上星期六举办了募款晚会,团体内的各个小组都呈现了影片,这些影片或催泪或搞笑,都让出席的朋友了解热线各个小组所关注的议题。整场晚会下来,热线带出了一个重要的讯息:“消除彼此的分界线,看见多元”。各个影片带出了不同族群的议题,例如拉子的性、老年同志的生活、跨性别的需求、同志与父母的对话、跑趴指南等。

新移民跟同志“有关系”

除了呈现影片,热线还有邀请一些团体到场演出,其中最特殊的应是南洋台湾姐妹会。乍看之下,这些嫁入台湾的新移民跟同志并没有关系,但外籍配偶与外籍同志都面对同样的情况——如果感染了HIV,两者都被视为“它者”,应被驱逐出境以免“伤害”了台湾人。

南洋台湾姐妹会也参与同志游行,因为外籍配偶与同志都面对社会的污名,两者都需要被看见与尊重。热线并没有与更加弱势的族群切割,反而以身作则告诉我们——这些不是“其他人”的事,而是“我们”的事。

排挤他者试图抬高自己


诚然,面对双性恋、所谓的阿瓜(对变性人的蔑称)、HIV感染者、中老年同志这些更为弱势的族群,许多同志并不那么理解甚至加以排斥,甚至刻意与“他们”区分,以显示自己是正常的。这做法其实跟社会排斥同志是那么地相似,我们总是喜欢把这些人区分出来,并加上一些负面的标签,彷佛这样便站在道德的一方。

对于这些被区分出来的群体,我们却少了那一份的理解,更是缺乏尊重。于是乎,有人以“阿瓜”来称呼意见相异者,却不理解名词背后的负面意涵。也有人认为HIV感染者是自找的,不应享有隐私权或医疗权。保守团体总是拿宗教经典、道德伦理来反同性恋,却没看见同志在异性恋体制下受到的伤害。

看见差异才能拥抱多元

不仅仅上述的群体,许多人也曾经被划分出来,被污名化,例如左撇子、癌症病患、原住民、身心障碍人士等。如今歧视的情况大大减少,许多人都能理解“他们”的处境,并不会出言侮辱。我们可以思考,对于同志、对于双性恋、对于跨性别、对于爱滋感染者等,我们理解了多少?想到这些群体,我们会联想到哪些词汇?而这些词汇是否都是负面,而我们又是透过什么来理解他们的呢?如果脑中出现过多的负面形象,是不是该主动理解背后的原因?是媒体的报导还是人云亦云让我们有这样的认知?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既然可以接受左撇子,也可以为癌症病童发声,那么也可以花一些时间去理解性/别的差异。

人类划分了这些分界线,我们也可以努力地消除,理解和尊重就是我们的修正带。如果看不见彼此的差异,我们如何拥抱多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