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请正面认识爱滋病


『當今大馬』的連接: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215633

紀錄片《那些年,我們在這裡》(We Were Here)的預告片:

==============================

上两个月我和朋友看了一部纪录片,名为《那些年,我们在这里》(We Were Here),这部纪录片叙述1980年代以后,男同志社群如何应对爱滋病的过程。这部影片访谈了五位人士,有医护人员、民间团体成员、小贩等,从不同角度叙述那个时代经历的事。

那时候旧金山的许多人莫名死去,医学界也不知如何治疗。后来社会发现死者都是男同志,于是下意识认为这是男同志特有的疾病,宗教人士更认为那是上天对同性恋者的惩罚。当大家翻开报纸时,整个版面满满都是讣闻,旧金山的男同志社群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

因为死亡的恐惧、疾病的污名,迫使同志社群前仆后继,竭尽所能寻找治疗的方式。除了男同志,当时一起投入这场战役的还有女同志社群、关心爱滋病议题的感染者,他们集结起来努力研发新药,也用游行抗议的方式争取应有的资源。

不安全性行为是感染原因

这些努力终有回报,今天的我们对爱滋病有更多的理解,也弄清楚了HIV病毒的传染途径:不安全性行为、共享针筒及母子垂直感染。

NONE说到不安全性行为,很多人以为男男肛交就是不安全,就会得到爱滋病。有人一直打压同志权益,其中一个理由就是防止爱滋病情扩散,我们的首相夫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但实际上无论男男女女,只要在性行为的时候没有做好安全措施,还是会感染到HIV病毒。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异性恋,或者是自己很乖不会出去拈花惹草,结果跟伴侣无套性交时感染到病毒。这其实是个警讯——人们总以为自己很安全,但我们对爱滋的认识还不够。

因为不理解爱滋病,于是很多人便以为握手、一起吃饭、一起游泳、打喷嚏都会传染爱滋病。事实上HIV病毒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强悍,它离开人体半分钟到三分钟内就会死亡,所以传染途径有限。以前听说有人坐在电影院的位子上被针扎到,于是感染了爱滋病,今天看来是无稽之谈,可是类似的谣言还是持续散播。

蒙受污名与歧视

出于恐惧与无知,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面对爱滋感染者,他们希望这些“肮脏”的病人能够远离他们,甚至被隔离。为了找出爱滋感染者,他们试图归纳爱滋感染者的特征,凭着过去的新闻画面,他们想象的感染者是面容枯槁,四肢干扁,或者是痘疤处处的。

事实上很多感染者从外表上看不出来,他们按时服药,作息正常,不少人甚至比所谓的“正常人”还要健康。如果凭着刻板印象寻找感染者,就像拿着“辨识LGBT指南”揪出同志一样可笑,也侵犯人权。

爱滋感染者的人权往往不被重视,社会上总是认为感染者是自找的,是淫乱而得病的。如果爱滋感染者不小心被“出柜”,他们会失去工作、失去伴侣、失去朋友,甚至被迫远离家乡,间接影响了治疗。有些感染者无处可去,便来到收容感染者的中途之家,但如果中途之家被邻居发现,就会被排斥被骚扰,不得不搬走。因此很多感染者从此戴上面具,避免失去一切,可是这不应该是文明社会该有的现象。

比起片中的时代,我们有了更好的药物可以控制病情,不会再对爱滋感到恐慌,但歧视无所不在。爱滋病与同志同时承受着污名与歧视,但就连许多同志也在歧视感染者,极力撇清同志与爱滋议题的关系。这样的做法其实只会让感染者继续被污名化,无法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把爱滋等同同志,但必须透过教育澄清误解,让社会看见两者的处境。

12月1日是世界爱滋日,无论你是HIV+(也就是感染者)还是HIV-(非爱滋感染者),我们都要有正向的想法,对爱滋议题有正面的认知。且让我们一起配上红丝带,教育旁人关于爱滋的正确知识,与感染者一同向病毒宣战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