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我不是歧視XXX,只是blablabla



「我不是歧視(某某群體),只是(某某群體)總是如何如何」。最近在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人聲稱自己并沒有歧視,但接下來的言論卻暴露了發言者的心態。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歧視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品質,給予不同的對待。歧視不一定是肉眼看得到的暴力對待,也包含了因為刻板印象而產生的差別待遇。這些肉眼看不見的遭遇,對有關族群是一種傷害。
受到歧視的群體其實很多,包括黑人、女性、外勞、同志、愛滋感染者等。針對族群產生的各種歧視,有一些我們已慢慢地扭轉過來了。但還是有各種各樣的歧視言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造成傷害。
以外勞為例,他們往往被貼上標籤:「很吵又很臭」「不負責任,很容易逃跑」等。在馬來西亞,外勞還成為了國人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時的出氣筒。在去年的選舉,有人懷疑執政黨會利用外勞投票進而恐嚇外勞、要求僱主軟禁外勞。乾淨選舉是大家所期待的,但對於外勞的言論、手段卻不怎麼乾淨。
近期,檳城政府為了維護美食天堂的美譽,研擬政策以對付聘請外勞的商販,於是外勞再一次成了箭靶。姑且不說每人對美食的觀點不一,即便是大家的觀點相近,卻輕易地將食物水平與外勞扯上關係。一般人認為,外勞掌廚使得原先食物失去美味。可是真正的關鍵不在於現在煮食的人是外國人還是本地人,而是食物的品質有沒有把關。食材和烹調方法是不是改變?師傅有沒有把徒兒教好再讓他掌廚?是不是現在人習慣了化學食品結果不適應天然食物?許多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追究的,而不是輕易將食物品質下降怪罪在外勞身上。難道本地人煮的就一定好吃?外勞就一定不如本地人?只看見「人」的身份,卻看不見問題的核心,不止無法解決問題也傷害了有關族群。
受到歧視的也包含同志族群,「會得愛滋」、「老人誘拐小孩」、「同志很隨便,沒有感情基礎」等都是同志最常面對的措辭。比較幸運的是,同志運動歷經數十年的努力,已經慢慢扭轉了刻板印象,接納同志的人越來越多。但對於保守人士來說,同志族群混淆了他們僵化的性別認同、會「繁衍」甚至毀家滅國。
也因為如此,對於同志族群有利的政策常常面臨阻力,例如香港的性傾向歧視法、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多元成家方案都面對了保守人士的巨大反撲。為了阻礙相關法案,保守人士不惜發動遊行、以抹黑手段曲解法案。他們美其名曰捍衛傳統,但實際上卻是踐踏同志族群的尊嚴,剝奪同志族群應有的權力。他們不願意理解結婚率下降、同志漸漸增加的緣由、相關法案對同志權益的保障等,只願意相信自己認為的「真相」。同樣的,他們也只看見性傾向的不同,卻看不見性別多元的世界。
在馬來西亞也是面臨同樣的狀況,馬來西亞國民團結諮詢理事會(National Unity Consultative Council,簡稱NUCC)正在草擬《國民和諧法案》,其中納入了「反歧視性別差異條款」,旨在禁止政府或個人對於他人的性別歧視。可是此舉引來保守黨團/人士的反對,甚至迫使NUCC考慮擱置此條例。如果NUCC擱置此條例,那麼許多人更加理直氣壯,以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理由解僱員工。難道保障LGBT權益的條例就是鼓吹大家變同性戀嗎?很顯然不是,因此人們需要理解,這些條例對LGBT是多麼的重要,而通過條例不會讓世界變得更亂。(目前已經有聯署要求NUCC保留此條例,請大家參與:goo.gl/k2BwVJ
無論是外勞還是同志,都面臨了以身份為出發點的歧視。如果我們在乎每一個人的人權,應該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在給別人貼上標籤。聲稱自己沒有歧視,但一直以有色眼光看待一些族群,不止證明自己有歧視的事實,而且還虛偽。我們應避免產生刻板印象,讓自己更能看見社會的多元,才不會用傷害別人的方式去討論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