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牆事件,被視為現代同志遊行的起點。1969年6月28日,位於紐約的石牆酒吧發生了暴動,後續的示威一連數日。在那個年代,人民不能賣酒給同性戀,所以LGBT能夠去的地方就是黑道宰制的酒吧,透過黑道的力量避免被警方騷擾。但警方還是會常常臨檢同志出入的酒吧,騷擾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同志們。同志族群怒氣累積已久,終於在這一天晚上爆發。有一說法,是當時同志喜愛的歌手Judy Garland離奇死亡激起民眾的情緒。暴亂以後,許多同志相關團體成立起來,並在次年舉辦遊行,紀念當晚同志族群的行動。
45年以後,這事件被改編成電影上映。我覺得這事件很重要,值得去看。改編重大歷史事件是不容易的,畢竟每個人的觀點不同,導演要怎麼在創作與史實中取得平衡實在不容易。是的,這部電影也引起了LGBT社群的爭議,因為他們認為此影片把焦點放在虛構的白人男孩身上,黑人、跨性別、扮裝皇后的角色大為縮減。
這部影片由一個鄉村白人男孩開始,他因為與男人發生性行為被發現,離開了家鄉。他來到了紐約的Christopher Street,認識了一群花枝招展的朋友。這中間,有在賣身的性工作者喜歡上了他。而他卻被搞同志運動的熟男葛格所吸引。電影花了一些篇幅在描述他們之間的情感。在6月28日的晚上,石牆突然發生了暴動,這些人也就捲進來了。
這部片其實沒有很認真鋪陳事件的來龍去脈,只是讓鏡頭跟著小鮮肉男主角走。所以暴動的起因我覺得有一點突兀,莫名其妙地,事件就發生了。而後續數日的抗戰也沒有描述,直接跳到了第二年,男主角回鄉找初戀、家人的歷程,然後男主角參與了1970年的同志遊行。所以我會覺得這是一個小男孩的成長故事,石牆暴動只是背景。
這部片子還是讓我有感動的地方,那就是親情。母子之間的情感總是讓我容易觸動,所以我看《為巴比祈禱》、《驕傲大聯盟》、《那天媽媽來看我》等電影時,都會為母子情流淚。男主角參與遊行的時候,他的妹妹、媽媽都在街邊支持。這時候的鏡頭變為黑白,不知道是男主角的心中幻想還是真實。另一個讓我感動的就是當天晚上的種種衝突,一位女同志不想被逮捕。她被帶上警車後,從另一個門逃脫出來,再次被抓進車子時又從另一側逃脫。這鏡頭看似滑稽,但卻帶出了那位同志的恐懼。當天晚上參與衝突的同志無疑都是「暴民」,他們把磚頭拋向酒吧的玻璃窗、用石頭丟向鎮暴警察、拔起地上的停車計時器撞向大門。如果事情發生在今天,大概會被許多同志指責吧,因為他們做出了最壞的示範,會影響社會大眾對同志的觀感。但諷刺的,這些由黑人、跨性別、扮裝皇后參與的暴亂,卻是同志遊行的起點。
我們可以很清高地指責某些人激進,但如果不能好好去理解那些激進背後的結構、論述,那你永遠就會覺得同志遊行只是一些人花枝招展釣鮮肉的場合。我不否認確實有人將遊行變為其肉體的舞台,我覺得那是美好的事。你可以不裸露,但你沒必要貶低遊行中那些裸露、扮裝的人。遊行之所以可貴,在於多元的樣貌,而非單一的面孔。
延伸閱讀:
范綱皓/先別急著參加彩虹派對:親愛的同志們,我們還有很多事要一起努力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490975
謝孟穎 /這場暴動是同志平權的關鍵起點,記錄它的電影卻惹惱LGBT,為什麼?
http://www.storm.mg/lifestyle/63559
端傳媒/影片《石牆》為何被LGBT群體討伐?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03-dailynews-stonewall/
June Thomas/Who’s Real and Who’s Invented in Stonewall?
推薦其他跟同志遊行有關的影片:
《同志大遊行》(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IVkz2lEf2w
《彩虹保衛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29oUBp5c7c
《驕傲大聯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lGMwC898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