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大馬青年》2022



終於拿到了最新一本《大馬青年》紙本雜誌,這一期復刊號主題是《一樣?疫樣,卻不一樣》​,跟前幾期的《大馬青年》一樣用在台灣馬來西亞青年的身份。
在馬來西亞生活23年,在台灣生活15年,年齡快要不惑,但是這樣的年紀不上不下。在男同志圈子,可能算是熟男、或輕熟男;在馬來西亞政壇,還是可以加入馬華公會青年團,真的。又聽說,前幾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把19歲到65歲的人都定為青年人。所以我還是大馬青年,對嗎?對的。
馬來西亞人到台灣唸書,已有差不多70年的歷史,這數十年來有不少留台生參與社會實踐。前輩中著名的有天狼星詩社、神州詩社等。後來有在1983年創刊的《大馬青年》,斷斷續續地到2005年為止,出版了12期。在2013年復刊後出版了2期,沉積8年後,又有了今天的《大馬青年》復刊號。在台灣15年,有幸認識到一群熱血的大馬青年,自己也穿梭在刊物的文字中。
看回2013年的2期《大馬青年》,1期是線上,1期是紙本。我發現自己在兩本都有出現,無論是照片還是受訪,思緒又回到那幾年。2011年到2013年,台灣與馬來西亞都發生了許多事情,像是Bersih、大埔迫遷、反Lynus稀土廠、反媒體壟斷、Pengerang反石化、真愛聯盟、505投票等等。社會上好多事情牽動著留台生,所以那幾年產出的《大馬青年》更像是旅台生的社會運動參與記錄。
2020年大馬青年社重組,再次出版了《大馬青年》。因為疫情影響,這兩年台馬的社會運動集結就跟8年前不太一樣,而刊物的樣貌也都不一樣。剛到手的這本刊物,讓我們看見了大馬留台生的馬來裔、不同身份卻在台灣發光發熱的youtuber、插畫家、餐廳老闆、音樂人、藝術工作者、醫護人員等。大馬青年團隊跟前輩們一樣,持續關注台、馬的社會脈動,關注疫情,思考同學會定位、僑生身份的對話等。
這一期的發行同時兼顧線上及紙本,為了區分這兩者,線上版的內容多了給首相的一封信、三則專題報導、兩則人物專訪。而紙本雜誌附贈了一張馬來西亞料理餐廳地圖,可以讓讀者按圖索驥。可惜的是,紙本地圖跟不上餐廳實際營運的情形,這間關了、那間開了、有的改名、有的遷址,疫情給老闆的考驗實在嚴峻。
身為資深大馬青年,很榮幸地又在《大馬青年》刷存在感,這一回是線上版的專題報導,說說那些馬來西亞不存在的「東西」——LGBT。這一期的刊物也有專訪同志插畫家均勻,說說其生命故事。本期也邀請了回馬的張玉珊,撰文分享留台生在馬來西亞性別運動的困境與挑戰。
我喜歡紙本,捧在手上閱讀的感覺真棒。但在寸土寸金的台北,線上版更有優勢。唯一要挑剔《大馬青年》的應該是紙本封面,那張像是從練習簿撕下來的紙張,用一小張貼紙貼在封面,其實不方便收納,比書腰還要累贅。但豐富的內容,值得大家購買留存。

附錄:
大馬青年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yom.tw

大馬青年復刊號 第一期(2013年)
https://issuu.com/youthofmalaysia/docs/______0318full_sing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