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五月雪》——困在1969年的,何止阿英?




  昨天去看了這部張吉安導演的新作《五月雪》,這部入圍本屆金馬多項大獎的影片。電影橫跨1969年及2018年,故事正好發生在選舉後。1969年的513事件影響了馬來西亞之後的發展,包括政治,也包括了族群關係。

  馬來西亞政府的官方說明是馬來人及華人之間的族群衝突,但仍有許多疑團未解。此後數年,只要適逢選舉,政治人物就會恐嚇人民,要好好投票避免重演513悲劇。但到底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是突發還是預謀?如果是預謀又是誰下的命令?誰在街頭殺人?誰永遠回不了家?實際傷亡人數共有多少?這些真相好像說出來就很恐怖,很少人敢碰。

  近十年來,當年見證慘案的長輩一一逝去,能解開謎團的人就越來越少。所幸,我們也看到了政壇的演變,當年的執政聯盟從搖搖欲墜到跌落神壇,在野黨有新的合作模式,要把執政聯盟拉下台不再是遙遙無期,那股害怕的感覺似乎就少了一些。電影後半部的舞台選擇2018年,那是執政聯盟數十年來首次於選舉中失去中央政權之後,原本謠傳的513悲劇沒有再次發生。

  雖然政府官方沒有針對513事件有更多的釐清,但民間開始行動,一點一滴還原當年的事,像社會工作者柯嘉遜博士,在倫敦國家檔案局閱讀解密文件後,撰寫的《513解密文件──1969年大馬種族暴亂》一書。又例如2019年於隆雪華堂舉辦的解惑513公開論壇,罹難者家屬及目擊者現身說法,道出當年的經歷。 還有我手上的這本《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 ,是口述小組整理19個,由26人口述的五一三事件,其中包含死難者家屬、親歷者、警官等。要讓當事人說出傷痛經歷其實不太容易,就有死難者家屬向小組成員怒吼:「這麼黑暗的過去,為什麼還要提起」。所以張吉安在拍攝《五月雪》電影的時候,就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帶出那些受難者家屬的故事。他原本是想拍成紀錄片,但受訪的死難者家屬並不願意在鏡頭前談起那些過往;他想拍成故事,在馬來西亞也很難找到演員接演。最後14個角色減少到2位,由蔡寶珠和萬芳飾演。雖然50年過去了,我們彷彿看到一些改變,但也有些事一直沒變,就像513對許多人來說仍然是個禁忌。

  困在過去的,不僅僅是死難者家屬,也包括了族群關係。1971年,馬來西亞結束緊急狀態,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拉薩在國會召開後宣布實施新經濟政策,以扶助馬來民族的目標,將獎學金、大學錄取率、購買房屋等政策,將更多的名額保留給馬來人。也是在1971年,馬來西亞政府推行國家文化政策,其中有幾條原則是指導方針,例如國家文化必須以馬來土著文化為基礎。透過政府的干預,馬來人及華人的位置似乎更加壁壘分明。

  張吉安似乎有意打破這種壁壘分明的刻板印象,所以在電影中我們看到有些角色其實無法輕易分類在華人或者馬來人。例如萬芳飾演的成年阿英,她的媽媽是娘惹。峇峇娘惹這個族群是早期中國華人移民與東南亞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後裔,從電影中我們看到阿英的媽媽在對話中夾雜馬來語跟福建話。又或者阿英在前往吉隆坡的途中,幫忙載一程的穆斯林女子其實是華人,長途巴士上也有一名穆斯林女子在電話中用潮州話告知家人會回來住幾天。也許張吉安似乎試圖展現更多元的馬來西亞,但電影中有時候卻又控訴華人被馬來人欺負,例如大象上的馬來王者要穿著明朝(或皇家?)服飾的華人喝下洗腳水,又例如拿督公揮舞手上的馬來短劍聲稱要馴服華人男孩。當然也不是所有出現的馬來人或者馬來元素必然是壞人的象徵,例如載著阿英到亂葬崗的計程車司機,他嘴巴是說:「我有個華人朋友」,但他在車上一直跟阿英聊的卻是當地麻風病院的事。這好像無助於觀眾去了解馬來人是怎麼看待513事件的,我是覺得有些可惜。

  在馬來西亞,華人與馬來人(甚至印度人社群)是怎麼看待513事件?族群與族群之間對這件事的認知與回憶有哪些共通、有哪些差異?各族群要怎麼合作,才能挖掘出當年的真相?當然,我在《五月雪》投射這樣的期待似乎有些嚴苛,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五月雪》這部電影是其中一步,《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這本書也是一步,我想我們還是可以多做一點什麼,多說一點什麼,讓這起事件的真相更加明朗,讓彼此可以不必再困在那一年、那一個戲院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