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消除偏見,擁抱同志


在台灣關注性別議題的當兒,看到臉書上朋友轉發討論同志的文章,發現其中不少謬論與誤解,特撰此文回應。

我們的社會是異性戀體制,獨尊異性婚姻,排斥同志族群(LGBT),這體制不承認性別多元的存在,一再阻擾同性伴侶之間的真情,歧視部分成員對自己性別的認同。在一些衛 “道”人士的眼裡,異性戀以外的各種弱勢族群被視為糞土怪癖、或是西方的舶來品,甚至會影響社會滅亡。更有甚者,以各種手段各種理由否決弱勢族群擁有的各項權利,並加以污名化、歧視及迫害,對於這些毫無理由害怕同志的人,我們都稱為“恐同人士”。

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有男色的記載,古人確實沒有加以批判,因為他們眼裡沒看見同志族群,只看見社會上部分人士的某種行為。但是今日卻有人大聲怒罵,想將同志掃在地毯下,以恢復自己那“乾淨”、沒有“臭味”的社會。他們對於同性之間的情慾很感冒,認為這不值得鼓勵,甚至不該用“同志”一詞。我感到奇怪的是,為何我們要比照英文的字義,限制自己的中文呢?難道我們就不能引申原有的字意,稱呼這一群異性戀男女以外的朋友?

再者,同志議題不是說鼓吹就能鼓吹得了,擁抱同志只是還原他們應有的權利。同志議題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歧視同志,不只是傷害同志,也是在傷害自己的異性戀親友。如果能夠讓自己走上傳統婚姻之路,誰會“選擇”充滿歧視、偏見的路?性向如果那麼容易改變,為何同志執意往前走?

一些人以為有張國榮、白先勇、蔡康永等人物就說明我們沒有歧視同志,但我們別忘記他們是在事業有成後才能坦誠性向。還有很多檯面上看不到的同志,卻深受偏見所苦。在校園,同志學生因性向遭受霸凌;在認同的路上,同志走得跌跌撞撞,只求些許諒解;到了社會後,同志坦誠性向會影響自己的事業。為了扮演成功的異性戀人士,他們捨棄了心愛的同性伴侶,跟不愛的異性結婚。太多的悲劇,無盡的血淚,我看了不少。

婚姻是伴侶之間的一個承諾,但不是異性戀專屬,不少真情的同性伴侶給彼此戴上婚戒,甚至成立家庭。但礙於歧視和偏見,我們看到的實例不多。偏見也是愛滋防治的缺口。愛滋感染途徑有三,不安全性行為、藥癮、母子垂直感染。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做好安全措施,任何人都會被感染,這不是男同性戀的專利。如果一再以為愛滋等於同志,就是說明愛滋防治教育不成功。愛滋器捐風波,讓我看見了台灣在這方面有待努力,但回過頭來看馬來西亞,恐怕我們更要加油!

同志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社會人士有。我們可以選擇了解而非誤解,我們可以選擇消除偏見。如果持續歧視同志,傷害的是自己的親友。對我而言,我寧可擁抱同志,也不願接近雙手沾滿鮮血的恐同衛道者。

祝福天下有情人,無論異同終成眷屬,也盼望恐同人士治好自己的恐同症。

--回應张木钦〈同性婚姻应该是私事〉一文與纵横〈为何提倡同性恋?〉一文

===鏈接===

张木钦〈同性婚姻应该是私事〉

纵横〈为何提倡同性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